1984年,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颁布了OSI/RM(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) OSI/RM七层结构(从下到上):物理层、数据链路层、网络层、传输层、会话层、表示层、应用层。下层通过接口为上层提供服务。 各层功能 物理层(单位:二进制比特流)(设备:集线器) 与传输介质相连接 是整个开放系统的基础 为数据通信提供传输媒体及设备 提供传输数据的通道 解决两个相邻结点之间的通信问题 数据链路层(单位:数据帧)(设备:网卡、交换机) 主要作用:将不可靠的物理链路转换成无差错的数据链路。 关键词:差错控制、帧同步、流量控制、帧中继 网络层(单位:包或分组)(设备:路由器) 解决如何使数据包通过各结点传送的问题。 通过路由算法将数据包送到目的地。 需要对流入的数据包进行拥塞控制。 关键词:路径选择(路由算法)、流量控制(拥塞控制)、分组传送 传输层(单位:段或报文)——核心层 提供可靠的、透明的数据传输服务。 向高层屏蔽了下层数据通信的细节。 关键词:端到端,可靠的、透明的数据传输 会话层 管理和协调不同主机上各种进程之间的通信。 负责建立、管理和终止应用程序之间的会话。 关键词:会话服务,进程管理、终止 表示层 向用户进程提供信息表示方法。 提供数据压缩和加密功能。 关键词:压缩、加密、编码、表示 应用层 OSI参考模型的最高层 用户和网络的接口 本文版权归逸云蓝天所有,转载请注明出处并添加本文链接。